寫入“十四五”計劃:類器官如何填補醫療需求與資源的鴻溝?
發布時間:
2024-06-05
自從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Hans Clevers課題組于2009年率先報道了通過小鼠小腸干細胞成功構建小腸類器官(又稱為mini-gut)以來,類器官相關研究迅猛發展。類器官模型因為其獨特的優勢為生物醫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,迅速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寵兒。科學家們懷著好奇心不斷探索小小類器官背后隱藏的奧秘,希望能夠充分了解類器官這個獨特的新模型,并為生物醫學研究以及臨床醫學應用方面貢獻力量。
2013年,類器官被《Science》雜志評為年度十大技術。2015 年,MIT 科技評論將類器官技術列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;2018年初,類器官被《Nature Methods》評為2017年度方法。2019 年,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》雜志將其稱為優良的臨床前疾病模型。學術界可謂盛譽不斷。
在Pubmed上搜索 “Organoids” 這一詞條,類器官相關文章從2010年的42篇,在短短十年間,躍升到截至本文時間的22400篇。類器官以極迅猛的態勢成為研究熱點。
2021年1月,我國科技部下發的《關于對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個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》中,把“基于類器官的惡性腫瘤疾病模型”列為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首批啟動重點專項任務的項目,標志著我國將愈加重視類器官技術的發展。
類器官受到各界極大重視,相關研究論文爆發式增長,我們不禁發問:類器官究竟能為我們解決哪些醫療和藥物研發困境?
基礎醫學與應用的橋梁
類器官(Organoids)指利用成體干細胞或多能干細胞進行體外三維(3D)培養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組織類似物。盡管類器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體器官,但能在結構和功能上模擬真實器官,能夠最大程度地模擬體內組織結構及功能并能夠長期穩定傳代培養。
根據細胞來源的不同,類器官分為成體干細胞 (Adult stem cell,ASC)、多能干細胞(Pluripotent stem cell ,PSC) 或 腫 瘤 類 器 官 (Patient-derived organoid,PDO),而 PSC 又分為胚胎干細胞 (Embryonic stem cell,ESC) 和誘導多能干細胞 (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, iPSC) 。
類器官擁有與來源組織一致的可自我更新的干細胞群,并且可通過使用含有特定細胞因子的培養基誘導這些干細胞擴增,從而實現類器官的穩定傳代和持續培養。類器官包括多種細胞類型,更好地模擬了人體內細胞間、細胞與基質間的相互作用,從形態結構和表觀遺傳學方面都能很好地體現來源組織的特點,從而能更加仿真地了解人體內各種器官的生理病理機制,因此類器官在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研究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。
近年來,類器官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,它不再是實驗室中的孤獨舞者,而是融入到醫學、生物技術和制藥等諸多領域,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。相比傳統的二維培養模型,類器官代表著一種能夠概括整個生物體生理過程的創新技術,具有更接近生理細胞組成和行為、更穩定的基因組、更適合于生物轉染和高通量篩選等優勢。從模擬簡單的細胞結構到如今能夠重現器官復雜的生理功能,類器官技術逐步釋放自身應用價值,落地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和豐富。
與動物模型相比,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,還能用于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,因而類器官技術在研究發育生物學和疾病建模、藥物篩選和研發、精準醫學、再生醫學、類器官芯片,甚至類器官智能等領域展現出無限可能。
上一頁
上一頁
相關新聞
2024/06/05
公司地址
地址: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高新大道666號武漢留學生創業園C6棟C6407,C6502,C6503